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专题 >> 正文
聚焦第100届广交会:风雨五十年 辉煌一百届
2006-11-30 阅读: 出处: 作者: 编辑: 

    新华网广州10月14日电 通讯:风雨五十年 辉煌一百届——写在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前夕

    新华社记者车晓蕙、凌广志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历经五十年风雨,10月15日将迎来第100届盛会。无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还是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和非典危机,一年两届的广交会,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共和国会展的“独生子”“长子”成长为“中国第一展”,从开启开放大门,到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广交会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与对外交往的沧桑巨变。

    ·开放:风雨无阻的主旋律

    广交会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国家急需外汇从国外进口工业设备和稀缺生产生活资料,而西方国家则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政策。当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港澳转口和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

    走出去有困难,何不将客商请进来?1957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当时来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客商,成交额约1800万美元。

    从此,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届盛会,承担起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最初,港澳、东南亚客商是广交会的主要客源,第一届广交会大部分客商都来自港澳;1972年春第31届广交会,外交部、外经贸部邀请了美商33人、在美侨商3人参加广交会,随着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日本、美国客商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后,广交会广迎天下客,与会客商迅速增加,1987年秋,72名台湾商人首次以台商的身份参加第62届广交会……

    广交会为国内企业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市场的窗口。广交会使封闭的思维方式变得开放了,人们开始有了国际视野,曾大量生产的中山装、解放鞋,在广交会上无人问津,人们开始懂得生产休闲服、皮鞋、运动鞋,与国际市场接轨。

    收集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升级成为国内企业在广交会上一大收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欧美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客商看中了我国内地廉价劳动力,纷纷要求来料、来样、来图加工电器,这样的订单往往占到外贸公司成交额的50%至60%。那时,客商提供的一张图纸、一个样品,会被工作人员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在为海外加工制造的实战中,国内企业一点一滴地缩短了风扇、电表、水泵、相机等产品制造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广交会创办初期,出口成交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每届平均占60%以上。近十几年来,机电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畅销的主导产品,到今年春天举办的第99届,机电产品成交额达129.8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40.3%。

    ·打造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第一平台

    “爬墙进入广交会”,是“缝纫机大王”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创业史中最难忘的一个故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补鞋匠白手起家办起缝纫机制造厂的邱继宝,为了把产品打向国际市场,背着缝纫机来到广交会,像他这样的乡镇小厂,当时没有进出口经营权,也没有资格进入广交会。为了与外商接触,邱继宝横下心翻墙而入,却被保安抓个正着,没收了缝纫机不说,还被罚款50元。

    与邱继宝的遭遇颇为相似,广东格兰仕集团总裁梁庆德当年为了进广交会,也使出浑身解数,托外贸公司的朋友办假工作证,再到外贸中心办临时进馆证进了广交会。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体制。能够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八家进出口总公司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商品生产能力有限,物资出口只能采取配额供给的方式。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首先在外贸体制上获得突破,简政放权,搞活企业,自负盈亏,各种类型的外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

    广交会适应外贸体制改革,接纳了大批新成立的工贸、技贸、生产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参加,这些企业迅速成为出口成交新的增长点。1994年秋第76届广交会实施组展方式的重大改革,“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充分调动各进出口商会、各省市外经贸部门的积极性,推动了参展企业以高档次、高质量的商品参与国际竞争。

    广交会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许多十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在广交会上跨出了第一步,今天已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八年前格兰仕第一次正式获得广交会的珍贵摊位,仅签下1000万美元的订单,而就是这张订单使格兰仕走上了“全球制造,专业品质”之路,如今每年出口超过3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微波炉第一制造商”。

    广交会万商云集,客似云来,是我国各类企业出口成交最好的场所。50年来,广交会各项指标发生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变化。展览面积从首届9600平方米,发展为现在的60万平方米,到会采购商人数从2000年突破10万人以来,平均每年增加1.5万人。广交会自创办以来,累计成交5488亿美元。

    ·增创新优势广交会“永不落幕”

    加入世贸组织五年来,广交会进入改革最频繁、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组展方式、办会模式、参展主体、参展商品、展区设置、客商邀请方面频频出招,我国外贸的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易、市场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外贸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等重大的战略举措,无一不在广交会得到迅速反映。

    当前,伴随外贸出口大幅增长,“MADE IN CHINA”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企业新的苦恼随之而来,广交会正在成为新的贸易形势下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舞台: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不高,利润不断变薄;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等软肋深深刺痛着中国企业;各种贸易摩擦案件此起彼伏,牵动着参展企业的神经;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为了防止侵权,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商纷纷派员前来广交会巡展调查……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胡楚生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特殊地位使广交会处在全球贸易风云变幻的更大舞台上,广交会的未来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息息相关,广交会必须加快改革开放,适应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挑战。

    2002年广交会琶洲展馆一期工程完工,使展位面积在几年内增长了三、四倍。2008年琶洲展馆二期及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后,广州的琶洲岛将矗立一座总建筑面积近110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34万平方米的会展建筑群。

    为了推动出口商品从数量扩张为主、价格低廉取胜,转向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广交会率先开辟中国出口品牌展区、设立保护知识产权机构,鼎力支持自有品牌、自主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2004年春第95届广交会上首次设立品牌展区,到今年第100届广交会品牌展区展位已达4175个,占总展位数的13%。同时,信息化、多元化、互动型的洽谈交易方式纷纷涌现。网上广交会、在线广交会诞生,成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胡楚生说,广交会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展”,在规模可媲美国际一流会展,但从办展质量、国际知名度来看,与国际一流展会仍然存在差距。广交会将锐意进取,加快改革,积极开展与世界展览业巨头的合作,努力跻身世界会展企业前列,为中国全面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建设贸易强国做出新的贡献。(完)

上一条新闻:
下一条新闻:
[ ] [发表评论]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其它内容
相关内容
您的评论 网友评论0条
姓名: 声明: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评论导致的所有法律责任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本站保留随时修改本声明条例的权利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